有人说股票配资实盘论坛,童年有缺失的人,会一直保有童心。
因为我们都在寻找,或者说补偿童年时的那种感觉。
可能是被笑称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”的排队买谷子;可能是一直在回味童年时的影视剧,动画片,甚至是校门口的小零食。
对于我们这些幼稚的大人来说,童年还没有结束,因为还可以把自己当孩子养。
在《我们为何渴望安稳,又想要逃离》里,哲学教授克莱尔·马琳谈到了“缺失的地方”对我们一生的影响。
[法] 克莱尔·马琳|著
山山|译
未读·行动家|出品
我们还需要书写那些我们从未占据过的地方,那些象征着我们的地方,就像佩雷克笔下孩子们的卧室。
展开剩余87%我们缺少那些能赋予我们身份、包容我们、安慰我们的地方。这些地方作为地标和资源能够持久地居住在我们心中,它们与我们的起源、我们的过去息息相关,见证了我们的存在,确认了我们的存在,并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支持我们的存在。
我们谈论的不是非比寻常的地方,而是每个故事发展过程中平凡无奇的场所,是生活中的“常规”之地。这些存在的地方就像语法规则,作为情感中的载体和主体,掌握动词变位,确定了条件时态。
如果我没有童年无忧无虑的日子,如果我被剥夺了最初的位置,我的成年生活可能会因为这个痛苦的空洞而变得脆弱。这种巨大的缺失占据了所有的空间,直至遮蔽了那些存在的、鲜活的,但又总是保持一段距离的东西。过去的空白,宛如悲伤的深渊,不断地吞噬着我们。而我们的心灵,在这种更多是“表演”而非“生活”的现实中,无可挽回地被往昔所吸引。
作家兼电影制片人 罗伯特·博伯在其著作 《偶尔,生活并不安全》中,讲述了一则令人惊叹的逸事:当佩雷克首次将手稿呈交出版商莫里斯·纳多审阅时,出版商竟未察觉出全书字母“E”的缺失。
那么,忽略这种缺失是否有可能呢?
答案无疑是肯定的。
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之处,尽管有些缺失极为明显,却常常能从我们的视线中悄然溜走,只因我们不愿看到它。
然而,即便处于这种否认之中,我们依然会围绕这种缺失进行构建,以消极的方式勾勒出它的轮廓。故而,通过我们的回避、退让与沉默,缺失便空洞地占据了它应有的位置。
“那时,的确缺了点什么。有什么东西被遗漏,有空白,有空洞,这个空洞没有任何一个人见过,没人知道,也没人想看到。我们消失不见了。它也走了。”
偶尔,生活并不安全,我脚下的土地在下沉。过往削弱了我,背叛了我。消失的东西比存在的东西更沉重。
在罗伯特·博伯的同一本书中,他讲述了与一位读者的交流。她的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驱逐出境,她从未有机会见到他们,因此她开始羡慕自己女儿的快乐童年。实际上,她从未体验过被呵护的童年,这让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:她自己从来没有被爱过,那么她会是一个慈爱的母亲吗?这种童年的缺失反映在她与女儿们的关系中。
“她嫉妒她的小女儿们……她想要成为她们,接受爱的举动,同时她又想知道,她自己从来没有学过去爱,那么她这些举动是否就是充满了爱。”
为了揭露这种痛苦和焦虑,博伯在 《消失》中提及了“丢失的E”的逸事,并将其与读者的童年相比较:
“是的,她的童年与佩雷克书中的童年不同,但她的生活一直是她父母穷极一生都希望的样子。”
当我们失去了对我们最重要的人时,那就需要疯狂和智慧才能过完这一生,就如同要去撰写一本没有“E”的书一样。而这一生,尽管有缺失,但确实是我们自己的人生。
博伯肯定了这位读者的父母对她的期待,但同时也推翻了这种充满担忧的生活,将这种有缺失的生活变成一片充满希望的景象。虽然她可能不是他们照顾和爱护的对象,但她仍然是他们日思夜想和期待的核心。他们希望她尽可能过上最好的生活,她确实也过上了这种生活,但她却无法完全融入其中,与其说她是这场生活的演员,不如说她更像是旁观者。博伯说:“这便是她父母竭尽全力所希望的。”
通过这句简短的话,博伯用确实存在的情感替代了那些缺失的部分,即她父母对她的真切关心,他们坚信自己的所思所念最终都能在她身上实现。想象中父母为她担忧的画面,安慰了她心中那个拒绝让步、渴望补偿的小女孩。这让这位年轻女性重新回到了她原来生存的空间,回到了自己曾经竭力远离的生活,将她从这段曾经执着的过往中拉了回来,尽管这段过往给她现在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。至此,这种偏离的生活宣告结束,我们融入其中,我们可以真正成为母亲,为自己的孩子提供自己曾经渴望得到的位置。
或许,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,都是在试图修复童年的创伤,弥补生命最初时刻留下的伤痕,治愈那段曾经受伤的童年,因为那些创伤有时会阻碍我们成长为一个完整的成年人。
我们拨乱反正,是为了修复自我;我们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故事,是为了重新发出自己的声音;我们写下自己的故事,是为了重新确立自己的视角。
艾曼纽·朗贝尔在她的小说 《我父亲的儿子》中揭示了这些有启示意义的行为,它们暴露了那些即使在成年后仍然敏感的童年创伤。她写道:
“我母亲的母亲买来那些残缺不全的旧玩具进行修补,以此来纪念她从未拥有过的那些玩具,好像她能够拾起曾经那个无家可归、被遗弃的孩子,将被抛弃的玩偶献给自己的童年记忆。”
有时,他人的话,哪怕只是寥寥数语,也足以抚慰过于敏感的过往,就像修复受损的老照片一样,抹平那些痛苦记忆里的沟壑。
一个女人讲述她父亲的童年,或许也是为了照顾那个曾经孤独的孩子。
- 猜 你 想 读 -
[德] 赫尔曼·黑塞 |著
柯晏邾|译
未读·经典|出品
黑塞知天命岁月的彻悟之作
预言现代精神困境,探寻超越绝望的可能
点击封面,即可下单
中年男子哈里·哈勒尔自称“荒野之狼”,感到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,陷入孤独与绝望,徘徊于自我毁灭的边缘。一份神秘手稿揭示了他的内心冲突,指引他进入超现实的“神奇剧场”,在那里,他跟随赫尔米内、巴勃罗等人物,经历了爱欲、音乐与幻境的洗礼。
黑塞最受好评的作品之一,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中掀起阅读狂潮,不仅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荒谬处境,直面人性与狼性的碰撞,还在深邃的思考中探寻了超越绝望的可能。
- 猜 你 想 聊 -
你在小时候有没有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?
留言区分享~
编辑|泰若克塔
封面|《我的姐姐》
图片|网络股票配资实盘论坛
发布于:北京市天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